
比如商业计划书,为什么有时候投资人拿到的BP,一打眼就知道这不是创业者自己写的?去市场上花个三五万找人写份BP,虽然看上去花里胡哨的,“麦肯锡味儿”十足,但是在科技项目融资方面,却是个十足的减分项。你想知道投资人如何看待这种冤大头行为么?
比如融资流程,为什么每个投资人都拍着胸脯说自己决策流程很快,但往往项目一拖就是大半年?仿佛两边说的“快”,度量单位都不一样。不少项目方,因为自我感觉上的“快”,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其他投资人,影响了整个融资的进度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比如项目路演,为什么在跟投资人初步介绍项目的时候,总感觉聊不到一个频道上面,原因是什么?是因为技术项目太枯燥了么?是因为投资人听不懂么?其实这都不是主要原因,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个最基本的问题,投资人来跟你聊,最想获取的信息是什么?信息的优先级,是不是该123排排序?学术论文式的BP模式,前面大篇幅的背景介绍,是不是应该调整一下?
比如在跟投资人聊的时候,问问题的套路是什么?这些问题有标准答案么?为什么总喜欢一键三连式的提问:轻松模式:产品是什么?客户在哪里?市场有多大?Hard模式:技术含量有多高?核心壁垒是什么?竞争优势在哪里?地域模式:为什么大厂做不出来?为什么大厂不做这个?如果大厂进入赛道怎么办?
比如估值,都说是拍脑袋拍出来的,到底左手拍还是右手拍?为什么同行竞争对手估值10亿,明明我项目的技术和市场却明显更胜一筹,却无人问津?项目融资非得需要万事具备了才能启动么?为什么有的项目一年前只有个bp的时候,估值能上亿,一年以后产品样机都出来了,估值却依旧停留在一个亿?
比如为什么“对赌”如此敏感?拜俏江南张兰的案例所赐,大家对于“对赌”闻声色变,“对赌”的本质到底是什么?我不止遇到过一次,创始人一听“对赌”立马回绝,换个方式谈谈回购,却又能接受……是的,就是这么草率……如果对“对赌”的本质有个大概的了解,赌什么,怎么赌,底线是不是不可承受……在谈协议条款的时候,谈判的空间和余地会不会更大了?
比如几十页的投资协议,看上去就头大?其实去粗存精,用一页纸的极简TS,就能看出哪几条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条款……还有,为什么在法律顾问“恐吓式”的风险提示下,你会感觉在签“卖身契”?而大部分条款,在跟投资方掰扯完之后,站在投资人角度,又觉得合情合理?各个条款的“风控”底线到底是什么?
诸如此类的问题……
科技创业营第一期,一整天的封闭式枯燥学习,希望能够帮助创业者在融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。课程内容,不会讲太多的条条框框,更不会有洗脑式的鸡汤,而是会关注融资背后的逻辑。本次课程不仅仅以上的问题,科技创业融资的第一步,就是避开各种显而易见的坑,让大家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下完成交易,这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。
#一整天封闭式线下授课#
课程一:《知己知彼:风险投资基金&融资流程》
课程二:《学会展示:商业计划书&路演效果提升》
课程三:《应对自如:科技融资最常遇见的10个问题》
课程四:《防范风险:投资协议条款解析》
课程五:《核心要点:对赌要不要签&估值如何谈》
课程六:《企业发展:公司治理&股权激励》
#第一期地点北京,后面欢迎各地合作伙伴组织#
我们生活的社会,就是一个巨大的知识付费平台。与学校里交学费学知识的模式不同,大部分是后付费模式,而且不是为知识付费而是为教训付费……比如A股就是一个巨大的知识付费平台,先学习各行各业的知识,然后炒股亏钱……比如融资过程中,从两眼一抹黑到融资老油条,踩过的那些坑,都是为教训付费……总而言之,大家都在为结果付费。
本次课程,融合了12年投融资经验分享,一整天的倾囊相授,不值么?
——创道硬科技研究院——
创道(北京)咨询顾问有限公司,专注于服务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成长型企业,聚焦“硬科技”领域,涵盖半导体、信创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智能制造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。打造“创道硬科技研究院”、“创道硬科技生态圈”、“创道硬科技融服务”三大业务板块,科技研究、产业协同、投融资服务一体化平台,涵盖业务包括风险投资、科技深度研究、投融资咨询等。
感谢阅读到最后
少侠留步
点个在看吧
关键词:
品牌